CEO会客室

2021年01月11日
肯·沙特尔沃思是美克建筑事务所 (Make Architects) 的创始人,目前主要负责监管全球多个备受瞩目的高层建筑项目。他是英国办公室协会前主席。2013 年,他创立了“未来空间基金会”,推动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讨论。

沙特尔沃思在他的伦敦办公室与华懋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蔡宏兴对话,讨论了他奉行的建筑理念及其公司在环保和打造宜居社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沙特尔沃思与蔡宏兴相交多年,他们曾于Foster + Partners建筑师事务所共事,合作完成多个焦点大型项目,包括香港国际机场。项目曾获选为二十世纪十大建筑之一。该机场自1998年启用后屡获殊荣,包括多次获选为全球最佳机场。

在 40 年的职业生涯中,沙特尔沃思曾负责设计全球数个别具一格的地标建筑。除香港国际机场外,他还打造了诸多备受赞誉的项目,包括香港汇丰总行大厦、以及位于伦敦的市政厅和30 St Mary Axe(前称Swiss Re Building)。
蔡宏兴从事国际房地产投资与开发逾 30 年,现为华懋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他深信,设计与建筑可以赋予社会以力量。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目前担任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及大湾区城市设计师专业联盟召集人。



封城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蔡宏兴 (C):封城期间,伦敦情况如何?

沙特尔沃思 (S):尽管疫情让我们生活大受影响,但却更加激发了社区的互帮互助精神。人们彼此守望相助,拜访或致电亲邻,关心近况。社区凝聚力可谓空前高涨。

C:确实如此。正所谓,福祸相依,新冠疫情亦不例外。尽管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办公,却仍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通讯手段取得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而更加密切。

S:没错,在封城最严格的时期,我们 160 名员工居家办公,但我们真的非常怀念社交互动。伦敦放宽封城限制时,我们约有 30 至 50 名员工重返工作室办公,我也偶尔会过去,大家在一起办公,感觉很棒。




科技助力团队远程协作

C:除了伦敦工作室,贵公司还在悉尼和中国香港设立了工作室,对吗?

S:没错。中国香港工作室已有 10-15 年历史,而我们的澳洲团队也已经成立 8 年之久。两个工作室各有所长,彼此配合天衣无缝。

C:我曾与你合作过香港机场项目。由于时区不同,我们在香港这边完成的工作,下班后交给你在伦敦办公室继续推进。说起来可真是 24 小时无休!

S:在我们公司,拼搏精神永不褪色。我们团队充分利用时差,在三个不同时区的地方开展工作。我们曾安排伦敦、悉尼和中国香港三地的工作室合作完成中国大陆的项目。无论我身处何方,都能随时查看项目进度,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香港作为人口稠密城市所具备的优势

C: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您曾参与设计多个香港地标项目,比如香港汇丰总行大厦、香港国际机场等。香港是一座人口高度稠密的城市,尤其现阶段,我们正努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你对此有何看法?

S:香港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最大的优势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在香港不用开车,搭乘港铁就可以快速通勤,非常环保。还可以走路上下班。我当时参与汇丰银行项目时,住在半山区,走路上班十分方便。但在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可谓真正的地广人稀。通勤时间长,造成的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我认为,香港可能需要扩大绿化空间,让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不过我知道香港也有很多很漂亮的郊野公园!



建筑师的责任

C:香港市区周边确实有一些郊野公园。但我同意你的说法,香港市区确实需要扩大绿化空间。作为建筑师,我们希望建筑设计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那建筑师在设计更为宜居的城市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方面,担负着怎样的责任呢?

S:这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我的工作就是完善建筑设计,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会拒绝参与不符合我方价值观的项目。节能减排,我们责无旁贷。

C:作为建筑师,我对建筑专业充满热情,因为它可以切实改变人们的生活。如果设计得当,我们还有可能惠及地球与子孙后代。

S:我们应当尽可能减轻对地球的影响,尽我们所能兴建具有能源效益的建筑,并采用更可持续的建材和建筑方法。




新科技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

C:除了项目的初始资本成本,建筑师还应注意建筑物的整体生命周期。你觉得科技进步,能否帮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S:一直以来,我们都会利用科技手段,来实现最佳设计效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们不再使用绘图板设计图纸,电脑取而代之。通过科技手段,我们的设计精度提高了,减少了浪费。我们能快速试验和测试不同的概念。科技赋予我们操纵空间的能力,真是不可思议。通过科技,我们能找到更好的方式,让可持续建材能真正派上用场。例如,使用交叉层压木材来代替混凝土,而这在几年前完全不敢想象。



开发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C:没有客户,建造师便毫无用武之地。毋庸置疑,设计团队当然希望实现节能减排这一愿景,打造更宜居的城市,您认为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开发商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S:大学一年级时,我尚且懵懂。到大学二年级时,我才发现我们还是需要跟客户合作,并且客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他们不关心地球,不关心环境,不关心建材的来源,我们有义务让他们明白可持续建筑的重要性。

C:回顾过去设计的项目时,我们总会发现它们并非尽善尽美,永远都有进步的空间。

S:于我个人而言,我热衷于探索新的做事方式,总希望能先人一步。其他建筑师或许着眼于完善过去的工作。但我们更加进取。我们绝不拘泥于某种风格。方案会根据项目和客户需求,因时、因地制宜,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来制定。我们与华懋一样,以持续改进为已任。



公共交通、建筑设计方面的改进

C:我们还希望通过项目开发,为社区和地球做更多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你曾多次到访香港。你认为这些年来,香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是否有所改进?

S:我记得我第一次来香港时,建筑物大多采用单层玻璃。但现在,单层玻璃已经看不到了。港铁网络也完善很多。建筑设计有了显著进步,用厚重玻璃的全玻璃建筑少了,而建筑物的隔热性能更出色了。

C:我认为,香港市民的态度也在改变。我们更加意识到建设可持续建筑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研究被动式设计的可行方案,例如,更好的通风设计。

S:电动车的普及情况也十分理想。零排放,行车时几乎没有噪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就不再排放二氧化碳了。现在打开窗户,会发现马路上仍有不少汽车尾气。但随着电动车的继续普及,可能 10 年或 20 年之后,马路空气也会变得干干净净。

C:如你刚刚提到的,香港的铁路系统十分完善。那是否可以说香港是步行城市的一个典范?

S:在香港很多地区,大厦与大厦之间设有高架人行天桥,将主要建筑大楼与港铁站连接起来。事实上,香港早已成为其他高密度城市的发展榜样。

C:如果开发商能通过改变某件事来改善我们的建筑环境,你觉得从哪一点着手比较好?

S:对开发商而言,当然是项目选址及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注意不要破坏四周的环境,例如大厦不得遮挡附近学校的采光。要知道,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开发商大可让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用心聆听,例如可以邀请学生参观工地。

C:同意,我也认为应更好地利用公共空间,便于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和开展社交活动。许多建筑师往往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而忽略了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S:没错。我们需要增强社区互动。我们或可在公共空间开设画廊,设立一间咖啡馆或自行车维修店等,鼓励社区居民来此放松享乐。在总体规划阶段,就需要将社区需求考虑在内。

C:香港的城市模式非常独特……例如我们刚刚提到的将不同建筑大楼和交通枢纽彼此相连的高架人行天桥网络。其他人口高度稠密的城市可以向我们学习,不光是学习我们的成就,也包括从我们的不足之处中吸引经验教训。

S:香港的高架人行通道独一无二,十分成功。相比起来,伦敦和巴黎会更加依赖地面交通。香港将来会是人口高度稠密、多层城市发展模式的典范。


房价问题和大湾区发展

C:房价过高是香港面临的另一严峻问题。出于种种原因,香港房价居高不下,而居住空间却越来越小。作为建筑师,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有限的居住空间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S:即使居住空间越来越小,但总要设个最低限度,不可逾越。问题的症结在于,住宅楼供不应求。以伦敦为例,大家都想住到市中心,导致市中心的房价一涨再涨。香港同样如此。不过在疫情期间,越来越多伦敦居民搬到伦敦郊区,给伦敦房价带来了下行压力。不知道香港的情况是否一样。

C:即使是在香港的郊区新界,人口也变得十分稠密!但现在有討論说要在大屿山外填海造地。我认为未来香港的住宅区将更为分散。随着交通日趋便利,大湾区逐渐成形,一小时生活圈得以成为现实。因此,未来不仅仅是住宅,商业区也会变得更为分散。
肯·沙特沃尔思和蔡宏兴合作设计的香港国际机场。

“我的工作就是完善建筑设计,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会拒绝参与不符合我方价值观的项目。节能减排,我们责无旁贷。”
肯·沙特尔沃思
美克建筑事务所 (Make Architects) 创始人

肯·沙特尔沃思曾领导设计多个备受赞誉的建筑,其中包括香港汇丰总行大厦。